i桓台

官方移动发布平台

听新闻

桓融原创丨《匠人·匠心》之欢喜团子

桓台融媒

2023-12-18 09:39

  



1、欢喜团子,是淄博市桓台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俗小吃,原属桓台索镇的李贾村做者众多。最初的做法是把粉条炒得膨胀起来,挂色后和糖稀揉成团。后来,主要原料由炒胀的粉条变成了爆大米花。“砰”地一声响,财源滚滚来。


2、大米花有了,还要熬好糖稀,把二者揉成圆球状。这个工序被李贾村人叫作:揉团。过去揉团有专门工具——柳树根做成的木碗子。木碗子有粗有细,揉出来的欢喜团子就有大有小,根据大小分别叫做大货、二不流子、小货。


3、下一步是穿串。把揉好的欢喜团子放到筛子内晾晒干燥,便用大针牵引麻线穿串,穿至抹动不便时,即抽去大针打结,这个工序叫“正穿倒抹”。数千数万的团子,一刻不停地穿线,也是非常耗费体力和精神。


4、准备去售卖了,再把成品欢喜团子挂到专用的工具上。很多时候,这个工具是因陋就简,李贾人干脆就在木棍上钻孔插上些树枝,再把五彩的欢喜团子挂上。虽然确实简陋,但一眼看去却十分美观,更能勾人食欲。


5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逢年过节,这充满特色的小吃是街头巷尾的一景。孩子们一群群地围着货挑子,流着口水喊着叫着不走,而爷爷、奶奶们便掏出三分五分的钱买上一个两个的递到孩子手中,为防孩子再要,急忙拉着孩子回家……


题字:耿毓亮

撰文:释修振

绘画:成国栋


版权归桓台县融媒体中心所有,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

编辑:刘冬梅 于洋 张超

阅读量:

打开“i桓台”看评论

107

相关资讯